为什么孩子取名要有男女之别?
一、名字阴差阳错导致运势差
通常情况下,名字与性别还是基本相符合的,也就是说,绝大多数人的名字,只要一看名字,我们便能知道他的性别,但是也有例外,这种阴差阳错的名字比比皆是:比如女人叫,李文华、王振峰,男人叫胡静瑶、张文静等等,这些名字,忽视了阴阳的差别,易造成社会关系的不协调和婚姻等运势的不顺。
这里说的名字阴差阳错,是指男性取名用典型的女名用字,女性取名用典型的男名用字,在名字上造成性别的混乱。从名字的社会性来说,好的名字应当体现性格特点,应当便于社会交流。“异化”的名字不符合这些要求,因此是不提倡的。
二、名字体现不出阳男阴女的话容易造成混乱
名字的性别差异随着文化的历史积淀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,形成了一种社会习俗,如果起名时不考虑性别因素,在使用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麻烦名字的审美标准中,性别是一个重要的因素。男为阳女为阴,起名也就有性别上的差异,男孩取女性化的名字就缺少阳刚,女孩取男孩名字则就缺少阴柔,所以我们在取名的时候要根据性别选用不同含义的字命名。
起名不注重阴阳的属性,造成男女名字的阴阳相背,这不仅给人们带来性别上的误解和社会关系的混乱,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婚姻生活,更惨的是影响其一生运势。
所以,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,最好在用字上加以区分,避开明显的性别异化倾向。
比如,男孩取名时,就要避开红、彩、花、香、静、凤、女、娟、娜、妮、莎、婉、婷、姗、嫣、姿、娇、美、玲、园、欣姝等等女性色彩浓重的字。
女孩取名的时候,则要避开雄、豪、壮、伟、飞、龙、男、郎、汉、伯、夫、刚、正、直、钢、铁、坚、牛、力、山、钧、柱、劲、舟、峰、浩、然、石、坚、之等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名字用字。
谐音命名一定要谐得有理,不要变成“邪音”。
谐音取名法主要有两种:一是姓氏谐音,如刘(留)青山,罗(骡)扬鞭,何(河)思源,朱(珠)宝庭,于(鱼)得水等。二是名字谐音,如马辛(新)春,史静(敬)贤,邓艾(爱)民,孔从洲(周),李公朴(仆)、冯锦汶(文)等。这些谐音就很好。
语义的姓氏有薛、雪、学;谭:谈、潭、潘:盼、攀;辛:心、新;赵:兆、照;杨:扬、羊;宋:送、颂(诵);刘:留、流;何:河、和;钟:中、众等。用这些字去起谐音名时,必须考虑到这一点。
三、趣味化
但这并不意味着命名要低俗,相反应该考虑周全,不留这种可能性。
四、有文化
在这里笔者并非说周易起名者是真的没文化,指的是可能无意之中会造成的不雅谐音会作怪。例如有的取名者只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,却忽略了名字的同音词可能是贬义的。如“于刚”会使人想到“鱼缸”,“侯岩”会使人想到“喉炎”,“范婉”会使人想到“饭碗”。
此外,下列三姓者应引起足够高的重视,因为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叫出毛病来。这三个字是“吴、王、宋”。先说“吴”字。这个“吴”姓命名注时须意,因为“吴”与“无”谐音,搞不好便有反其名而意之的可能。
也许大家还记得60年代末的风云人物吴法宪吧?此名谐音则大为逆耳,为“无法限制”之意,也就是“无法无天”,以致后来开始流行一句歇后语叫做“吴法宪的弟弟-吴(无)法弄”。
“王”姓,使用得当则生华彩,如《西厢记》的作者王实甫、书法家王羲之,北宋王安石等人的姓名。但使用不当,“王”字会使人联想到谐音“亡”字上。历史上谐音案最为有名的要算是慈禧怒贬王国钧(谐音“亡国君”)了。
另外还要注意“宋”字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曾议娶韩国公李善长之女,其时李善长正卧病在床,问其姓名,答:“宋忠。”李善长大怒,将其逐出府门。原来,宋忠谐音“送终”,李善长正患病,女婿却来“送终”,不由他不怒。没过三年,宋忠与燕兵大战,死于阵前,果真送了自己的终。
如“刘洋”这个名字,人们一听到语音,总是与“到外国留学”意义的“留洋”联系起来。另如刘放、魏阳、韩渊、杜子达等名,谐音出来就成了流放、喂羊、含冤、肚子大等晦气不堪的词;又如“扬”字常入名,与“张”相配,得名张扬,殊不知“张扬”一词在俗语中就是轻挑虚浮,爱咋乎的意思。
像这样姓名合起来谐音不好的,即使在今天也屡见不鲜。所以父母在周易起名之时,一定要把姓名合起来考虑,尽量避免那些字音不雅、字义不佳的谐音。
在正常的情况下,姓和名是合在一起,而不是分开的,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,一定要和姓氏连在一起考虑。比如“信”字,意、音皆好,用作名字很有男子气概。汉初大将韩信,耀武扬威破楚霸王项羽于垓下,其名正如其人。